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

絲足魚(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)耐鹽性及鹽度馴化


作者:竇海鴿黃健王秀華范文輝劉莉
單位: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產研究所  農業部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,山東青島(竇劉)上海水產大學 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(竇)
出處:《中國水產科學》13卷第5(20069),頁775-780
註:本文以絲足魚(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)跟斑馬魚(Danio rerio)和劍尾魚(Xiphophorus helleri)作比較,研究其耐鹽性。下文把焦點集中於有關劍尾魚的資料,略去了絲足魚和斑馬魚的部份。

讀書筆記:

  • 實驗用劍尾魚:2005年夏季購於青島市南山花鳥魚市,共140尾,每尾體長約4.24厘米,體重約0.98克,體質健康。
  • 實驗用水族箱:40 厘米× 30 厘米× 30 厘米塑膠整理箱,用充氣泵空氣增氧。
  • 實驗用水:採用青島沿岸海水(鹽度3033)和曝氣的自來水(鹽度0)調配而成
  • 耐鹽指標及實驗結果:
  • 平均存活時間(Mean survival timeMST)──將劍尾魚直接從淡水放進海水中的平均存活時間。劍尾魚的平均存活時間是65分鐘。          
  • 50%存活時間(Median survival timeST50)──將劍尾魚直接從淡水放進海水中,50%個體存活的時間。劍尾魚的50%存活時間是62分鐘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• 96 h半致死鹽度(Median lethal salinity - 96hLS5096 h)──將劍尾魚直接從淡水放進不同鹽度的水中飼養96 小時,個體死亡一半的鹽度。設鹽度梯度為51015202530。劍尾魚96 h半致死鹽度是20.23
  • 結論:與絲足魚和斑馬魚比較,劍尾魚的耐鹽性最高。         

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

劍尾魚屬魚類種間雜交初探

作者:施振甯楊國梁
單位:浙江海洋學院,杭州(施)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,湖州(楊)
出處:《水產科技情報》2010年第37卷第6期,頁307-309
註:為選育出劍尾魚屬的新品種,本文作者近年來進行了劍尾魚與月光魚的種間雜交初步試驗,為觀賞魚的雜交選育提供借鑒。

讀書筆記

  1. 實驗用魚:本次實驗所選用的是5月齡的雄性劍尾魚(Xiphophorus helleri)7月齡的雌性月光魚/滿魚(Xiphophorus maculatus),由浙江海洋學院杭州苗種基地觀賞魚試驗溫室繁殖及培育,按體色及特徵細分以下五個品種:一、紅劍尾魚(雄性、大紅色、紅眼);二、白劍尾魚(雄性、淡肉色、黑眼);三、黑劍尾魚(雄性、黑色、黑眼);金頭月光魚(雌性、體側黑色、頭及腹部黃色、黑眼);四、紅月光魚(雌性、紅色、紅眼)
  2. 實驗用水族箱:80厘米×50厘米×50厘米玻璃缸
  3. 實驗方法:把劍尾魚和月光魚分為三組,每組以月光魚為母魚,劍尾魚為父魚(這種組合繁殖成功的機會較大)。三組的搭配如下:第一組,金頭月光魚40尾和紅劍尾魚20尾;第二組,紅月光魚40尾和白劍尾魚20尾;第三組,紅月光魚40尾和黑劍尾魚20尾。三組魚各任其在各自的水族箱內自行交配,產仔後把仔魚加以培育,待仔魚長大(最少20)穩定後,考察其眼睛顏色、體型、體色、尾鰭形狀,並量度其體長和體高。
  4. 實驗期:5個月
  5. 實驗結果1:眼睛顏色──第一組,母黑(金頭月光魚)父紅(紅劍尾魚),其子一代眼睛均為黑色;第二組,母紅(紅月光魚)父紅(白劍尾魚),其子一代眼睛均為紅色;第三組,母紅(紅月光魚)父黑(黑劍尾魚),其子一代眼睛均為黑色。
  6. 實驗結果2:體型──三組子一代的體型為父母中間型的各佔82.6%100%51.0%,均高於偏向父母其中一方的體型。至於三組子一代的體長和體高的比例,都是趨向父母中間型。
  7. 實驗結果3:體色──三組子一代的體色趨向父母中間的體色,各佔53.0%100%56.1%,均高於偏向父母其中一種的體色。
  8. 實驗結果4:尾鰭──三組子一代的尾鰭趨向母魚的月光魚型尾鰭,各佔100%100%57.4%,只有第三組雄性子一代的尾鰭,當中42.6%出現父魚的劍尾。
  9. 結論:眼睛顏色的遺傳規律是紅色由隱性基因控制,黑色由顯性基因控制;  子一代 的體型趨向父母中間型;        子一代的體色趨向父母中間的體色;  作者根據從前的研究經驗建議,月光魚與劍尾魚雜交,可從子一代中篩選出體色比較濃豔的,與體色理想的親魚回交,以改良體色;   子一代的尾鰭趨向母魚的月光魚型尾鰭。至於第三組出現父魚的劍尾,作者認為那些劍尾魚都是人工選育的品種,不是原生種,其遺傳背景複雜,須作進一步研究出現劍尾的原因。

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

孔雀魚、月光魚耐溫限度的初步研究

作者:楊淞韋其鋒嚴太明曾林吳雨函
單位: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,四川雅安市(楊吳);廣州精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,廣州(韋)
出處:《四川農業大學學報》第27卷第1期(20093月),頁106-110

註:本文通過溫度漸變和溫度驟變兩種方法 ,探討孔雀魚(Poecilia reticulata)和月光魚(Xiphophorus maculates)的溫度耐受性,為養殖戶提供這兩種觀賞魚的基礎生物學資料。下文將略去有關孔雀魚的資料。

讀書筆記

  • 實驗用魚:月光魚/滿魚(Xiphophorus maculates),購自成都市青石橋觀賞魚市場,體長約2.77厘米,體重約0.67克。
  • 實驗用水族箱: 30 厘米×26厘米×12厘米硬質白色塑膠水槽,放水約10升。
  • 注意事項:實驗期間不餵飼。每8 小時充氣1次,實驗水溫誤差不超過0. 2℃。
  • 實驗方法:進行實驗期間記錄不同溫度下月光魚的:1.死亡率;2.存活時間;3.行為表現;4.死亡症狀。實驗資料採用直線內插法,計算實驗用魚的高、低溫半致死溫度,並運用SPSS軟體進行統計分析。檢驗死亡標準為針刺無反應,並測量每尾死魚的體長和體重。
  • 實驗項目1:溫度漸變實驗──放入月光魚10尾。設定升溫從30℃開始,降溫從20℃開始,升降溫速率均為每小時2℃,直至魚死光。
  • 項目1實驗結果:1.月光魚的生存溫度範圍是1234℃。16℃~32℃時,月光魚游泳自如。         2.高溫死亡溫度範圍是34℃~38℃。半致死高溫為36.4℃。34℃~36℃時,大部份月光魚失去平衡,靜躺水族箱的底部,反應遲鈍。        3. 低溫死亡溫度範圍是6℃~12℃。半致死低溫為8.16℃。8℃~12℃時,月光魚開始死亡,部份失去平衡,臨死前抽搐。6℃~8℃時,月光魚間或掙扎游泳,側躺水族箱底部。
  • 實驗項目2:溫度驟變實驗──放入月光魚10尾。以25℃為對照組,設計水溫分別為101520303540℃。將月光魚從25℃的常溫直接放入各設定溫度的水中,持續觀察96小時。
  • 項目2實驗結果:1. 將月光魚從常溫直接放入40℃水中,月光魚表現急躁、狂游和跳水。數分鐘後死光。此時將休克個體放入常溫水中不能復蘇。         2. 將月光魚從常溫直接放入35℃水中,月光魚的死亡率約15%(放入72小時後開始死亡)。      3. 當實驗水溫分別為302520℃時,月光魚能正常存活。         4. 將月光魚從常溫直接放入15℃水中,月光魚剛開始有不適,游泳速度緩慢,漸漸能適應,有時靜臥水族箱底部。適應後還能正常生活。         5. 將月光魚從常溫直接放入10℃水中,月光魚先是亂竄和跳水,繼而抽搐,然後休克死亡,15分鐘內放回常溫水中可復蘇,但超過20分鐘則不能恢復而死亡。
  • 實驗總結:1. 月光魚耐受低溫的能力較強。         2. 逐步降溫下月光魚的致死溫度明顯低於突然降溫下的致死溫度。溫度從常溫突然降到10℃時,月光魚於24小時內全部死亡,但在溫度漸變實驗中還能存活到6℃,可見在漸變降溫過程中,魚類可以自身加以調節適應,以忍受更低的溫度環境。   3. 溫度驟變實驗中,不論高溫低溫,月光魚的體色會變淡、變淺。溫度降低或升高,會影響神經對色素細胞的調控,使其體色變淺。換水時溫差不能太大。

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

硝化細菌對淡水水族箱水質及養殖觀賞魚影響的初步研究

作者:孟令博韓英楊雨虹
單位: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,哈爾濱
出處:水產學雜誌》第18卷第1(20055)

註:本文利用了包括滿魚在內的8種熱帶魚進行試驗,研究硝化細菌對淡水水質和觀賞魚的影響。

 讀書筆記

  1. 硝化细菌(nitrifuing bacteria)降低水中NH4+-N(氨態氮 Ammoniacal Nitrogen)NO2-N(亞硝酸氮Nitrite Nitrogen)含量的作用
  2. 實驗方法:採用完全隨機分組實驗法。將實驗動物分為3 組:即水生觀賞植物對照組,內置沉水性、漂浮性水生觀賞植物;硝化細菌試驗組,組內施用標準濃度的硝化細菌(1.5×108活性菌/升);空白對照組。定期測定水化學數據及進行魚類生態學測定,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。
  3. 實驗用魚:每組放養的觀賞魚品種及數量為:縱帶短丹尼魚Brachydanio rerio(斑馬魚)16尾、孔雀魚(米卡麗夫品系)10 尾、藍毛足鱸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sumatranus (藍龍魚/藍線鰭魚/青萬龍())8 尾、下口鯰Hypostomus multiradiatus (清道夫)3 尾、爬岩鰍Beaufortia leveretti (雙盤清道夫)3 尾、七彩神仙魚4 尾、接吻魚尾6尾、月魚Xiphophorus maculates (滿魚/月光魚)4尾。
  4. 驗用水草:水生觀賞植物對照組內種植3株大皇冠草及8株狐尾草(Myriophyllum hippuroides)
  5. 實驗用硝化菌制劑:廣東佛山出品之“金滴” 牌硝化細菌,主要含RhodopseudomanasRhodospinllium等活性細菌,每毫升菌液含5億個活性細菌。
  6. 實驗用水族箱:各組水族箱均為1.0米×0.4米×0.35米的玻璃缸,盛水量為115升,水溫約為26度。每組水族箱各設置一台20W潛水泵,濾水箱內中底層放聚氨酯泡沫塑料塊,上層放人造棉。實驗進行前五天,在硝化細菌試驗組濾水箱內的塑料塊上均勻施放了34.5毫升硝化細菌。(注意施放位置)
  7. 魚類餌料:水蚯蚓(體內或含能引致腸炎的細菌)
  8. 實驗結果 1:硝化細菌對降低淡水水族箱內的COD(化學需氧量)、氨態氮及亞硝酸氮有明顯效果,但對二氧化碳無甚影響。
  9. 實驗結果2:硝化細菌從施用到發揮穩定作用約需25-28天,說明硝化細菌的培養時間較長。(需時很長啊!
  10. 實驗結果3:硝化細菌試驗組的水色為淺褐色,這是硝化細菌代謝產物的顏色,而另外兩個對照組的水色為棕色偏綠色。
  11. 實驗結果4:硝化細菌能抑制氨態氮及亞硝酸氮,有助魚隻生長(以身體長度計)及保持鮮艷體色,前者顯著出現於縱帶短丹尼魚(斑馬魚)、藍毛足鱸及接吻魚身上,原因是水質較佳,有利生長;後者顯著出現於孔雀魚及七彩神仙魚身上,除了因為氨態氮及亞硝酸氮受到抑制,能令體表色素細胞免受刺激外,也因為實驗用硝化菌制劑含有B1B2B6B12、泛酸及生物鹼,能令魚類保持鮮艷體色。
  12. 實驗結果5:對照組中沒有施放硝化細菌,其氨態氮及亞硝酸氮濃度較高,會誘發細菌性腸炎,其症狀為腹部膨脹,糞便呈灰白色及長線狀。兩個對照組中,藍毛足鱸、爬岩鰍及接吻魚均發病,硝化細菌試驗組中只有爬岩鰍發病,發病率亦較低。

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

屋邨魚檔(二)--樂富邨街巿

我常在想,開在屋邨一角的魚檔,會不會有特別體色的滿魚或劍尾魚出售?所以每次經過公共屋邨,總會找尋一下魚店,期望有所發現,縱使心裏明白--機會其實很渺茫。

前幾天因事經過樂富邨,基於上述的信念,就跑進樂富邨街巿轉一圈,找到了該邨唯一的魚檔--滿地金水族--名字俗氣得很!果然一如所料,沒有發現特別的體色,內裏只有一缸紅米奇和一缸混養的"太陽劍"。所謂太陽劍,也就是落日滿魚了! 每尾售5元,狀態不俗。

店鋪資料:滿地金水族 九龍樂富街巿105號

觀賞魚飼用著色劑研究進展

作者:張曉紅、吳悅全、王海英、歐陽冰
單位:大連水產學院(張)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(吳、王、歐陽)
出處:《飼料與畜牧》2008年第11期,頁30-34
註:本文從飼料方面討論增加觀賞魚體色的問題,對飼養劍尾魚有參考價值。

讀書筆記:
  1. 魚類的體色主要由類胡蘿蔔素(蝦青素、角黃素等)決定,但這種物質只能從食物中吸收,再轉化為色素。
  2. 含有豐富類胡蘿蔔素(如胡蘿蔔素、葉黃素、蝦青素)的動植物和微生物有鱗蝦、紅水蚤、萬壽菊、玉米、胡蘿蔔、綠藻、藍藻、酵母等。
  3. 每公斤飼料中含400mg類胡蘿蔔素,這個含量的類胡蘿蔔素對增加體色的效果最明顯。
  4. 磷脂及膽固醇有助魚類吸收類胡蘿蔔素,飼料中應增加其含量。
  5. 當飼料中的維生素A不足時,魚類可把類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,影響其吸收類胡蘿蔔素,導致體色下降。但過量的維生素A也會阻礙類胡蘿蔔素的吸收。
  6. 維生素E的抗氧化性可保護化學性質不穩定、易被氧化的類胡蘿蔔素,因此飼料宜增加維生素E的含量。
  7. 類胡蘿蔔素到了某個定量後,魚體的色素就不再增加。
  8. 水溫、棲息環境的背景色、鹽度都會對魚類的體色產生影響。
  9. 螺旋藻、小球藻和雨生球藻粉能改善魚類的體色。

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

觀賞魚營養需求研究進展

作者:張璐
單位: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動物營養實驗室,青島市
出處:《水產科技情報》2005年第32卷第1期,頁36-40
註:這篇文章進行了文獻回顧,整理了觀賞魚對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礦物質、維生素、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需求的資料。

讀書筆記:
  1. 肉食性觀賞魚的飼料應含有較高的蛋白質,約45-50%;雜食性觀賞魚的飼料應含有40-45%的蛋白質;草食性的應含有30-40%的蛋白質。
  2. 魚類對蛋白質的需求,實際也就是對氨基酸的需求,當中10種必要的氨基酸如下:
    賴氨酸 (Lysine) 色氨酸 (Tryptophan) 蛋氨酸 (Methionine/甲硫胺酸)亮氨酸 (Leucine)組氨酸 (Histidine) 異亮氨酸 (Lsoleucine) 纈氨酸 (Valine) 苯丙氨酸 (Phenylalanine)精氨酸  (Arginine)和蘇氨酸 (Threonine)。(各種必要氨基酸的作用見這裏)
  3. Kruger等(2001)指出,飼料中含有45%蛋白質和6%脂肪,能令劍尾魚表現出最高的特定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。(可跟這篇文章的建議比例做對比)
  4. 淡水觀賞魚的必需脂肪酸為亞油酸(18:2n-6)和亞麻酸(18:2n-3)。
  5. 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如含量適當,可節省蛋白質和脂肪,降低飼料成本。
  6. 礦物質是魚類骨骼、牙齒和其他體組織的構成成分,也是構成軟組織中某些特殊功能的有機化合物,也可維持體液滲透壓和酸鹼平衡,以至神經和肌肉的正常敏感性。
  7. 維生素能維持魚類健康、促進生長發育、維持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。
  8. PannevisEarle(1994)指出,飼料中的維生素C、維生素B12、膽碱和泛酸入水30秒後迅即溶掉。
  9. 含有維生素C的飼料,可預防生長緩慢、脊柱前凸、鰭部和眼部充血等問題,亦有助魚類適應鹽度突變的情況。
  10. 類胡蘿蔔素主要包括:β-胡蘿蔔素、玉米黃素、葉黃素、蝦青素和角黃素,這些物質賦予魚類的肌肉和皮膚多種顏色。